7月12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9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说,有媒体报道,海外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员工确诊病例增加,近期海关总署也通报了进口冷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p>
她提醒广大市民,疫情期间应注意防范接触性传播。<\/p>
购买食品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市场和超市;<\/p>
外出采购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带上消毒纸巾和干净的购物袋;使用超市的推车、购物篮前,可以用消毒纸巾或消毒液对把手和扶手进行消毒;<\/p>
购物时,要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p>
选购蔬菜、水果、肉类等生鲜食品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或使用一次性购物袋套在手上进行挑选,不要直接用手碰触食物;<\/p>
<\/p>
肉类和海鲜等生冷食物要与果蔬、熟食等其他食物分开包装。购买有包装的食品,请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内容。采购完成后,应进行手清洁;<\/p>
回家后,必须先洗手,避免双手污染家庭环境。<\/p>
戴手套这个问题很重要。<\/p>
1月28日,我在日记《别放过超市》<\/p>
https:\/\/www.wxnmh.com\/thread-6536741.htm<\/p>
中强调:<\/p>
我觉得超市的防护问题也比较大。<\/p>
两个3-4岁的小孩坐在购物车里,妈妈推着购物。小孩虽然戴着口罩,但是鼻孔、嘴巴都露出来了。大门口没有人工或者智能测温仪。排队交款的人挨得太近,空气流通不够……<\/p>
<\/p>
因此,以下是我今天给微信“国务院客户端”的建议:<\/p>
一是小超市应该有人工测温员,中型超市以上应该有像高铁站、地铁站一样的智能测温仪,在每个大门安装两台,从不同角度对进出的顾客测温。<\/p>
二是10岁以下、70岁以上的人,以及孕妇在“新型肺炎”期间,尽可能不要去超市等人多的地方。这三类人士是易感人群。<\/p>
三是除了口罩,建议戴一次性手套。选菜、开门、付款等都要接触物品(包括门把手)。<\/p>
四是买东西交款时保持一米距离。银行、机场都是这样,超市也可以这样。<\/p>
五是回家后,把用过的口罩、一次性手套,放在门口专门的袋子里,外衣裤在阳台上晾晒,鞋子不要入家门。<\/p>
<\/p>
1月29日,我在《这3个习惯,一样不能少》<\/p>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AxODQ0MA%3D%3D&mid=2651137228&idx=4&sn=b31a63f03fb3b36357151515db33f114&scene=45#wechat_redirect<\/p>
中进一步强调:<\/p>
劳里·加勒特(Laurie Garrett)是美国著名女记者,是获得三大著名新闻奖(皮博迪奖、乔治·伯克奖和普利策奖)的第一人,现为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她认为:手套比口罩更重要!<\/p>
她说:出门离家时,戴上手套,冬天的手套或是户外手套都可以,任何公共场合包括地铁、公交都不要脱下来。<\/p>
在某些需要脱下手套的社交场合,比如握手和吃饭时,不要用手接触你的脸或眼睛,不管有多痒都不要让你的手接触脸。再戴回手套前,用温水和肥皂仔细洗手,好好搓洗手指,再戴上手套。<\/p>
<\/p>
看到这篇文章,我备受鼓舞。中国人的拱手礼是非常卫生的。<\/p>
1月28日晚上,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超市里买来的东西不需要消毒,超市里的物品被患者口沫污染几率不是很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物品都进行消毒。相比手套、消毒,最重要的是勤洗手。<\/p>
不论怎么表述,我们都要永远地记住:戴手套、戴口罩、勤洗手,这三件事一件都不能少,要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习惯。记得“非典”时代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我们逐渐忘却了。<\/p>
此后,我还进一步建议,到高科技企业参观,都有脚套机,现在在水产、蔬菜旁能不能有手套机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