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滕镜淑
面对疫情的“倒春寒”,各行各业都在勇毅前行,与病毒的较量。这场比赛胜出的背后,不仅离不开居民的积极配合,更凝聚着医务人员的努力和奉献。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核酸检测队,他们用实际行动牢筑岛城全民健康防线。

50人采样队12天采样9万余人次
3月9日,根据青岛市卫健委统一部署,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收到赴莱西进行核酸采集工作的通知,不仅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全院医护人员也纷纷积极主动请缨前往一线,一支由5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核酸采样队迅速集结而成,奔赴莱西。记者了解到,这支队伍成员年龄最小的仅22岁,最大的44岁,多数为“80后”,是医院工作的中坚力量,这里是他们新的战场。
戴口罩、戴帽子、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戴手套、封领口……是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莱西核酸检测队医护人员们进行每日工作前的必备流程,仅用十二天时间共对包括封控区、管控区、街道社区、单位等在内的9万余名人员进行了核酸采样。

三月的莱西,潮湿、寒冷,连日的大风雨雪天气,即使穿着密闭的防护服、浑身贴满了暖宝宝,医护队员的手也是冻僵的,防护面罩布满了雾气和水珠,脸上也尽是口罩、护目镜勒出的压痕。加上每日大汗淋漓的爬楼去入户采样,经常让队员们喘不上气,即使坐下来也会呼吸困难,体能消耗非常大,早已成为常态。
谈起这次核酸检测任务的最大收获,青岛六医代谢性肝病科主任李金金说,莱西之行,让他们获得了满满的感动与温暖。“在那种特殊的环境里,医护与患者心连心,双方都在为彼此鼓励。虽然疫情遮挡住了医护人员与群众的脸,但口罩下隐约可见的弧度,都让人感觉到,善意在空气中流动。”
李金金还告诉记者,当地有关部门特意为身处一线的医护人员们安排了专门的宿舍和生活用品,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得到好的休息,让一线的“白衣战士”在生活上能够安心。“等到春暖花开,疫情散去,一定要来莱西再看一看。”

核酸检测一天用破好几副手套
一份份核酸检测报告,牵动着千千万万百姓的心,每份报告的背后都藏着核酸检测检验人的辛劳与汗水。
据了解,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承担了市北区教职工及学生、本院职工、住院患者及陪护、门急诊、院感等核酸样本的检测。对于市民来说,前往采样点完成信息登记、采样,等待核酸检测报告,就完成了核酸检测的全过程。 “事实上,完成核酸检测的信息登记和采样,仅仅是核酸检测的前奏。对于我们来说,从标本抵达检测基地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战斗’才打响。” 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组长李静告诉记者。

每一份标本都需要经过试剂准备、标本接收、前处理、信息录入、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结果判读、检测后的清消工作、垃圾处置、各种表格登记等十几个环节,其中大部分的步骤需要手工完成。96孔的加样板,每一孔都要按要求加入相应的反应液,检测人员不仅要认真细致还要拼手速,以求达到“快,稳,准”的效果。
实验室实行分组倒班工作,确保人员轮换休息但工作不停歇,每次进舱至少持续工作4~5个小时,检测中最难的是要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仅仅是打开样本盖子这一个小动作,一天就要用破好几副手套,有的同事开盖开到拇指炎犯了,加样加到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从实验室走出来,每个检验人员都是汗流浃背,脱防护服的手都是颤抖的。”李静告诉记者,核酸检测是一批次样本一起做,如果有一点错误,会导致该批次样本全部重新做。检测工作中既要保证速度,又要保证质量,工作要求之高,其辛苦程度难以想象。密闭的空间,长时间全副武装,这对生理与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
“看着一个个“阴性”的检验结果,我们的心却感到无比踏实,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李静笑着说道,她还欠孩子一次春游,等有空了,要带着全家出门看看。
